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袁周敏:关系管理理论及其运作

袁周敏 语言服务
2024-09-04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应对微博公共事件的政府话语策略及其形象构建研究”(14BXW055)阶段性成果。

摘要
语用学研究一定语境下的言语交际,包括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然而影响人际交往中语言产出的因素并不只局限于面子与礼貌。Spencer-Oatey在20世纪中期注意到了这一盲点。提出了以“面子、社会权利与义务和交往目的”为核心概念的关系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并论证了关系管理的五大策略以及影响这些策略使用的三大要素,进一步发展了语用学对语言产出的研究。本文主要系统探讨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并进一步结合相关理论展开评价与思考。
关键词
关系管理理论;面子;社会权利与义务;交往目的

1引言

关系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以下简称RMT)为英国华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Helen Spencer-Oatey教授提出。该理论缘起于对交际中礼貌的研究,是语用学语言产出研究的最新发展。Spencer-Oatey自己也直言,面子与礼貌理论忽视了面子的人际和社会视角,过多地强调其个体自由与自治(Spencer-Oatey,2008:13)。基于此,她及其合作者(2000,2002,2003,2004,2005,2008,2009a,2009b,2011)提出关系管理理论,并指出了(Spencer-Oatey,2011:3569)语用学研究的关系转向(relational turn)。该理论则以2008版(2000年的进一步修订)最为全面。关系管理理论超越了关于面子和礼貌的研究,从语言产出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中人们如何管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本文首先剖析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接着探讨关系管理的策略以及影响这些策略使用的因素,继而考察跨文化交际中的关系管理,最后对RMT进行评价与展望。

2RMT的三个核心概念


2.1    面子(Face)


该概念涉及面子敏感性的管理。对于面子的普遍性(人人关注面子),作者跟许多学者的观点一致(例如,Brown & Levinson,1987;Leech,1983;Ting-Toomey & Kurogi,1998),她将面子定义为说话人所声称的正面社会价值。面子与个人的身份或者自我概念(自我作为个体、自我作为群体、自我作为关系中的一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个体面子、群体面子和关系面子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包括人们的自我价值、尊严、荣誉、名誉、能力等等。综合这三个方面,人们通常将自己视作拥有某些特征或者个性的个体,例如,人格优点、相貌特征、信念、语言归属等等。人们总是期望他人能够给予自己正面评价,而不是认可自己的负面特性。面子总是与人们情感上的敏感性特征相关联,然而这些特征却随着不同的交际者、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语境而有所变化。


2.2    社会权利与义务(Sociality Rights and Obligations)


社会权利与义务同人们的社会预期相关,表达了交际者对公平、体谅以及行为合适性的关切。人们在交往中通常认为交际双方拥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并且总是在这些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对交往中的行为有所预期。如果这些预期的行为没有完成,则会影响人际间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权利与义务的预期是基于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规范,例如法律协议框架下的交往、规约性的行为活动或商务会议等等。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下的交往规则被称之为社会语用交往规则(sociopragmatic interactional principles,SIPs)。交际者能够根据不同的社会语用规则判断交际双方的角色和位置。其中两个根本的规则是公平权(equity rights)与互往权(association)。(1)公平权是指交际者需要为他人着想,以确保双方得到公平的对待。公平权可以分为两种类别,损益-受益(cost-benefit)类以及自治-控制(autonomy-control)类。(2)互往权,即交际者需要与他人进行社会参与(involvement)以维护双方的社会关系。互往权也跟两种因素相关:交往参与-交往分离(interactioal involvement-detachment,即交际者之间参与以及分离的程度);情感参与-情感分离(affective involvement-detachment, 即交际者之间相互关心、共享情感与兴趣的程度)。公平权与互往权的合适度会因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规范以及交际者个体偏好的不同而各有不同。语境不同,交往目的不同,交际者对两者的考量也不尽相同。


2.3    交往目的(Interactional Goals)


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具体的任务/互动目的。人们交往时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包括事务型交往或者关系型交往。这种需要也会影响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管理面子、社会权利与义务以及交往目的构成RMT的核心内容,为便于理解,现将以上文字表述内容图示如下:



3关系管理的策略

正如面子理论所指出的有些言语行为具有面子威胁性,关系管理理论则涉及到关系威胁行为。需要注意的是,RMT中的行为对应的英文词汇是“behavior”而不是“act”,因为前者更加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学与心理学意义,这与语言顺应论指出的语言使用是一种行为(Verschueren,1999:6)(behavior)不谋而合。RMT认为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受到威胁:(1)通过面子威胁行为;(2)通过社会权利威胁行为/义务漠视行为以及(3)交往目的威胁行为。假设你需要辅导员为你写一封就业推荐信,但是到了截止日期辅导员仍然没有写好,那么这位辅导员便有意无意地实施了交往目的威胁行为。如果你认为辅导员有义务给你写推荐信,那么她的行为还威胁到你的社会权利。又如,说话人没有权力要求我们做某事,但却硬性提出要求;或者说话人的说话方式过于亲切,则威胁到了我们的互往权,我们都会感到被侵犯。因此我们同样可以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分析关系威胁行为,但是RMT强调不仅仅要分析面子威胁行为,还应该包括上述的其他两个维度即社会权利/义务以及交往目的维度。并且,RMT还指出,并不是只有言语行为会威胁到人际间的关系管理。因为所有的语言使用都会影响交际者如何适当地管理面子、社会权利/义务以及交往目的,进而影响当下交往中交际者之间的关系。RMT将影响关系威胁行为的类别区分为5大域,定义为5大关系管理策略,并认为交际者不仅仅需要认真地考虑以言行事域(言语行为域)的要素,其他4个域同样重要。这5个域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3.1    以言行事域


该域即Brown和Levinson所关心的言语行为域。它涉及关系威胁/ 关系提升言语行为的实施。例如道歉、请求、赞扬等等。


3.2    话语域


该域指向交往中的话语内容和话语结构。包括话题选择、话题管理(会话中需要考虑个人话题的合适性)以及信息的结构与序列。另外,敏感性话题与频繁且突然性的话题转换都会影响交际中的关系管理。


3.3    参与域


该域指的是交际者在会话中的参与情况,包括会话的程序、例如话轮转换(重叠、话轮间的暂停、话轮转换的权力与义务)、在场交际者是否参与以及听众反应标记(言语的/非言语的)的使用与否。


3.4    语体域


该域涉及交往中语体的选择,例如,语气的选择(严肃还是玩笑)、与体裁相匹配的词汇、句法的选择以及与体裁相配的称呼语或者敬语的选择。


3.5    非言语域


该域则指向交往中的非言语行为,例如手势或者其他的身体动作、目光交流以及身距等。作者将这5个域中各种因素的使用称作关系管理策略,例如以言行事域中的言语行为策略。作者坦言,礼貌/面子研究的大量文献主要集中于言语行为的分析,这也是RMT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Spencer-Oatey认为言语行为策略包括三种分析方法:即言语行为成分的选择(语义成分分析法,参见袁周敏,2009)、言语直接-间接性程度以及升级语/降级语的类型和数量。接着以请求为例列举了下列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具体如下:(1)语义成分分析法

(2)言语直接-间接性程度分析法




(3)升级语(upgrader)/降级语(downgrader)分析法其他4个域的关系管理策略研究包括,在话语域可以考察会话的整体结构及其序列结构;在参与域中可以考察对话中的话轮转换,等等。对于关系管理理论而言,需要在各种策略选择的组合性上做更多的研究,因为在一次会话中,交际者并不只是像研究者那样为了集中研究而只单独考察一种关系管理策略。在这方面,作者做了较好的尝试,她本人在研究汉英商务话语中便对以上5个域及其每个域的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Spencer-Oatey,2008)。国内较早关注这一理论的学者为冉永平教授,他从冲突话语(冉永平,2010)、冒犯话语(冉永平、杨巍,2011)以及缓和语(冉永平,2012b)分析中验证了关系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并认为与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相比,关系管理理论更能阐释冲突性话语对人际关系的社交语用制约(冉永平,2010:155)。袁周敏(2015)最近运用以上5个域作为框架详细分析了医药咨询会话中咨询顾问建构不同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所采取的会话策略。李成团、冉永平(2012)认为汉语中的隐含否定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间接地否定对方的观点、立场、身份等非话语命题内容的一种隐性言语行为,具有维护当前语境下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增强”语用取向。也有研究(赖小玉,2014)结合关系管理理论与不礼貌模型探讨不礼貌的维度问题。那么,影响这些策略使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4影响关系管理策略使用的因素


4.1    关系倾向


关系倾向可以区分四个方面,关系提升倾向、关系保持倾向、关系忽略倾向和关系挑战倾向。除非说话人明确通过选择关系管理策略表达其中的倾向,否则,交际者很难清楚地分辨对方具体的倾向性。但是不管怎样,交往意图是真实生活交往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关系管理的理论描述都应该探讨交往意图。


4.2    语境变量


(1)参与者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数量、权势、距离、以及特定交际中权势和距离之间的关系。(2)信息内容:损—利的考量。说话人和听话人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对双方的损利程度各不相同。例如,要求对方顺道送你回家与要求对方特意把你送到机场,其损的程度相差很大。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考量话语中的平衡(equilibrium)。例如,如果A帮了B的忙,那么两者之间一个轻微的不平衡便产生了,A帮的忙越大,就越不平衡。道歉和致谢则是典型的维持平衡的言语方式。因此,除了2.2提到的两个根本规则外,即公平权和互往权,平衡性则是社会语用交往规则的一个关键成分。要想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公平权和互往权的层面上,都必须尽可能地达到平衡或者正向不平衡(陈新仁,2004)。(3)社会/交往角色。人们在具体的社会交往中,通常有较为确定的角色,例如老师-学生、雇主-雇员、朋友-朋友、店员-顾客、主持人-会议参与者等等。这种角色分工不仅影响交际双方的权势和距离,人们也会对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期待。(4)活动类型。交际活动的类型同样能够影响关系管理策略的使用,例如,演讲、面试、法庭审判话语中,交际者之间的话轮更替等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5)对语境的整体评估。以上4点所描述的语境特征在具体交往中表现为动态性稳定。任何一个社会交往开始之前,交际者头脑中便有一个大概的交际活动框架,相对稳定地考量参与者之间的权势与距离、权力与义务、交往目的等等;然而,随着交往的推进、周围环境的改变、话题以及参与者的变化,交际者需要动态地系统性地衡量各种语境参数以便更好地进行关系管理。这一点在Brown 和 Levinson(1987)描述交往中的面子工作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表述。Spencer-Oatey(2008:39)也指出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交际者在这种动态语境中如何使用各种语言资源进行关系管理。


4.3    语用规则与惯例


该因素主要包括两类:社会语用规则即前面提到的公平权与互往权(1.2)以及语用语言惯例,主要体现为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语言能力。以上四大点构成关系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的理论建构并不止于此。下面简要介绍该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贡献。

5跨文化交际中的关系管理

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合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对同一言语行为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RMT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关系管理需要认真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1)语境考量的范式。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对语境因素的衡量有所不同。比如,中美文化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大不相同。(2)社会语用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会适用不同的语用规则。有些文化圈的交际者交往时更多地倾向谦虚;而其他社会的人则更为关注真诚。(3)语用语言惯例。例如,不同文化圈的人或许在某一特定语境下都认为实施道歉言语行为比较合适,然而如何传达道歉的语用语言惯例却不相同。有的借助解释说明表达歉意,而有的文化则倾向直接承认错误。(4)基本文化价值。跨文化交际心理学已经指出文化价值的一些普遍维度,并对不同文化群体在这些维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区分。这些更为宏观的差异影响甚至制约具体语境中的关系管理。(5)管理策略。不同语言系统有着不同的关系管理策略,例如法语中的T/V之别以及日语语言中的敬语谦语之分。Spencer-Oatey(2008)认为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仔细考量以上5种因素以提高文化敏感性,更好地对交际双方的关系进行在线管理。

6评价

关系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是基于如何有效地避免关系威胁行为从而对交际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成功的管理。该理论提出威胁关系的3种行为并探讨关系威胁行为的5个域和影响关系管理策略使用的3个因素。这3类关系威胁行为、5种管理关系威胁行为的域以及3类影响关系管理策略使用的因素构成了关系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我们知道自面子概念提出以来,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面子与礼貌的研究,其分析框架通常是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78,1987)与礼貌原则(Leech,1983),着眼点多为话语中的言语行为分析。面子的概念首先由Goffman(1967)提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面子定义为某种感情投资。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面子是礼貌的主要动因并进一步将面子概念细化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前者指人们企求保持正面个体形象,比如期望受到赞许和认同;后者是人们期望自己的言行不受他人阻碍,拥有言行的自主性。然而,许多学者对面子的这种阐释提出了异议。例如,Matsumoto(1988),Ide(1989)以及Mao(1994)都曾经指出在日本与中国语境下,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比面子更为重要。Matsumoto(1988)认为日本人更为看重交际者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是否为他人所接受和认可。无独有偶,时隔十年,Gu(1998,转引自 Spencer-Oatey,2008)进一步指出面子理论中的自治、强加度等等虽然也存在于东方文化语境,但是这些因素与面子的相关性不强。许多学者(Gu,1990,1998;Arundale,2006;Bousfield,2008)认为面子概括性不强,不能解释人际冲突的多元性,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适应性。我们认为认为语句本身无所谓礼貌不礼貌,某一话语是否有损面子或者是否礼貌是交际者对语境的整体评估与判断,正如Fraser & Nolan(1981:96)指出的“人们所认知的不礼貌实际上是由句子所在的语境决定的”。

鉴于此,RMT另辟蹊径,超越了从语言单位分析面子和礼貌的传统套路,从整个语言产出的角度将影响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因素扩展到3类(除了面子之外,还有社会权利/义务以及交往目的),将具体分析方法从言语行为扩展到5个域。而公平权与互往权的概念的提出则克服了礼貌原则(Leech,1983,2005,2007)中各种规则的重叠及其无限开放性的局限。关于语境变量的论述也进一步推动了语境学与语用学关于语境的认识。Spencer-Oatey(2013)近来则直接指出关系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依附于面子研究。下表主要概括了面子理论、礼貌原则与关系管理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RMT的提出缘于对言语交际中语言礼貌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跨文话交际中的话语冲突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但是其目标却远远超出解释交际中的礼貌问题,而是用来指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如何管理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理论目标具有语用解释理论的普遍性。Spencer-Oatey(2000,2008,2009)指出RMT旨在探究人类交际中关系管理的一般性,既适用于跨文化交际,也适用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它以社会语用为视角,更多地关注说话人及其语言产出,因此不同于从认知语用出发研究听话人及其语言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其目标建构类似于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1999)。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对语言选择中的语用理据,该模式比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人际修辞论更能提供新的解释,以及说明互动交际中社交关系的维护、威胁与建构,我们可将人际和谐管理模式视为一种具有普遍解说力的人际修辞模式,它并不针对特定语言或特定文化下的人际关系管理(冉永平,2012a)。正如作者在2008版第一部分引言中所述“该理论框架旨在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人际关系管理…..采取社会语用学的视角考察说话人及其语言产出”(2008:9),由此看来,RMT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建构的关于说话人如何产出语言的理论,是关于使用的“连贯的语用学理论”(Chen,2009:Ⅹ)。在具体的理论运作层面,作者也在不断修订、完善该理论。2000年版中公平权概念中细分为三个次则,损益—受益(cost-benefit)、平等—互惠(fairness-reciprocity)、以及自治—控制(autonomy-control),新版(2008)删除了平等—互惠(fairness-reciprocity)以防止次则之间的交叉重复,将平等—互惠纳入损益—受益进行解释,因为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原版中的互往权包含参与、移情和尊重三原则。鉴于尊重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新版将其修订为两原则,即交往参与—交往分离与情感参与—情感分离,将原版中移情和尊重原则纳入情感参与—情感分离框架中。这些细微的修订不仅简化了理论本身,防止细则运作的冲突,也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当然,该理论在克服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不足的同时,也并非毫无瑕疵。冉永平(2012a:5)指出在有的语境中面子与互往权难以区分;另外,从认知角度看,面子和身份涉及人们对个人形象(self-image)的不同认识,容易将它们等同起来。类似问题还有待深入探究。在2000年版本中,作者(2000:15)将面子区分为素质面子(quality face)和社会身份面子(social identity face),但在2008年新版中,则没有做这种区分,而是提到了面子和身份(identity)与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密切相关(Spencer-Oatey,2008:15)。至于对这种理论变化的原因,作者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对交往目的如何影响关系管理以及以言行事域之外的其他4个域并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对3类关系威胁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缺少论述。另外,该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关系管理的三个方面,面子管理、社会权利与义务管理以及交往目的管理似乎不在同一个层面,这些都有待我们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探讨和验证。

7结语

本文探讨了RMT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在此基础上,将其与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进行了比较。RMT从言语产出的角度入手,围绕关系威胁行为,提出对面子、社会权利与义务以及交往目的进行管理进而管理交际双方的关系的思想。由于它吸收了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关注面子的人际和社会视角,并从平衡的角度考察社会权利与义务,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其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关系威胁行为5个域的具体分析方法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文来源:《中国外语》201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袁周敏,1977年生,安徽潜山人,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话语研究会理事。完成教育部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各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参编教材5部。为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15)撰写“online news”词条。曾先后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